凯发k8官网入口首页_凯发k8国际手机app下载  专业承接工业燃烧系统项目和余热回收项目
服务电话:021-38683568

节能改造 新闻资讯

柳钢股份2800mm中厚板高品质技术升级改造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发布时间:2025-08-09| 来源:凯发k8官网入口首页


  

柳钢股份2800mm中厚板高品质技术升级改造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采用先进的技术,对柳钢股份 2800mm 中板线做改造,主要建设内容为3#加热炉改造成为步进式加热炉,新增 4#步进式加热炉,配套板坯处理线及厂房的建筑结构改造,改造高压水除鳞系统等。

  现阶段长材价格处于历史低位,柳钢股份本部的重心已往板材倾斜。2800mm产线作为中厚板生产的主力生产线,对于市场需求的中厚板主流品规的生产效率优势不明显。若不进行技改全方面提升装备水平,则后续将面临丢失中厚板领域市场的风险甚至退出中厚板市场的风险,削弱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影响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2.现有 2800mm 产线部分装备落后,影响产品质量,可能会影响销售及柳钢品牌形象

  (1)现有的推钢式加热炉易对钢坯下表面造成炉筋管、滑台刮伤等缺陷,同时在加热过程中,炉筋管处温度较低,导致钢坯温度不均匀,极度影响轧制阶段公差控制及钢板性能的均匀性。

  (2)高压水除鳞系统压力仅有 18MPa,无法有效去除钢板表面一次、二次氧化铁皮,造成氧化铁皮压入钢板表面,对于品种钢生产劣势较大。

  (3)精整二线为原三辊劳特式轧机配套的精整线 年代使用至今,钢板剪切过程人工干预多、控制精度不稳定;拉钢式垛板机易造成钢板划伤、凹坑等各类表面上的质量问题。

  以徐工、中联重科、柳工等为代表的工程机械头部用户已提出产品表面上的质量高要求,目前的装备条件已不足以满足用户要求,极大制约了产品的接单、生产和交付。

  3.实施该项目能够与 3800mm 宽厚板产线配套,进一步巩固扩大市场份额

  实施产线升级后,可稳固公司现在存在市场占有率。同时,产线升级改造后产品质量得到提升,可扩大客户群体,如有望进入中联重科等工程机械头部企业供货名录,来保证资源稳定性,预计可带来 10-15 万吨/年的需求增量。3800mm 产线mm 产线互补,将会提升在风电、海洋船舶、桥梁、容器等市场占有率,预计可增加 20-30 万吨/年的需求量。

  4.优化产品结构,符合公司高端化发展趋势及国家推动对钢铁行业设施更新和技术改造的政策

  公司一轧厂 2800mm 中厚板线 年,主要以生产结构用钢、普通工程机械用钢等较低等级产品为主,品种钢率不足 40%,产品附加值低,和国内同类型先进中板线mm 产线%的品种钢率相比差距较大。

  改造完成后,公司具备对标同行业 2800mm 产线品种钢率的能力,有利于提升产品附加值,符合公司“高端化”发展趋势,同时也符合国家推动对钢铁行业设施更新和技术改造的政策。

  近年来,工信局会同有关部门持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促进钢铁行业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包括《关于推动钢铁工业高水平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工业与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暂停钢铁产能置换工作的通知》、《钢铁行业规范条件(2025 年版)》《2024-2025 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等,上述政策的出台,为中国钢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及路径等提供了指导性的意见,鼓励钢铁行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本次募投项目旨在对柳钢股份 2800mm 中厚板生产线做改造升级,项目实施后,预期能够提升产品质量、优化产品结构、降低排放、满足超低排放要求,同时,工程将推进全厂“智能化”建设,实现生产线自动化升级,以此来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本次募投项目实施完成后,公司中厚板产线设计产能未发生明显的变化,未新增产能。

  公司深耕钢铁领域多年,对行业发展的新趋势有深刻地认识。公司钢铁产品品种丰富、覆盖面广;控股子公司广西钢铁具有一流的装备和工艺技术,拳头产品冷轧板带和镀锌钢卷具有薄、宽、强度高的特点,抗拉强度最大达到 2000MPa,具备整车钢材供应能力。同时,公司设有技术中心作为产品研制主体单位,主要是做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及应用。

  公司建立有完善的“研-学-产-销-用”创新体系,品种开发团队由技术中心、经销公司、质量部、转炉炼钢厂、中板厂、棒线型材厂的业务骨干组成,并形成完善的“信息-研究-生产-销售-服务”的品种开发链条。公司与东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大专院校及科研机构往来密切,通过项目合作、人才柔性引进等多种方式,逐步的提升产品研发能力。

  公司已建立了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拥有一支结构完善、管理经验丰富、创新能力强的人才团队。公司坚持绩效导向的企业文化,职工薪酬与公司效益效率、个人技能、业绩紧密挂钩,与劳动力市场相适应,坚持与员工共享劳动成果,共担经营风险。公司同时还提供了良好的职业上升通道,不断完善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技能“三类人才”的晋升发展通道,不同的晋升通道层级对应不同的薪酬收入水平,激励员工岗位成才,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

  薪资分配坚持向关键、技术类岗位倾斜,向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倾斜,吸引、激励和留住公司关键核心人才,员工流失率低。公司的管理层和主要技术骨干具有多年钢铁行业管理经验,这为本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管理保障。

  本次募投项目实施后,预期能够提高公司产品质量,同时助力公司生产附加值更高的产品,优化产品结构。项目收益主要来源于改造后产品附加值的增加、产品合格率的提升及燃料动力的节约。项目完成后可有效解决钢板表面氧化铁皮压入、刮伤、凹坑等缺陷,进一步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因此,本次募投项目的市场前景良好。

  为了确保项目顺利开展,公司严格按照《公司法》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内控制度,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做到依法管理。公司明确管理主体的权利和职责,形成科学合理的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确保新型储能项目的健康稳定推进。此外,公司已逐步建立储能运行规范和应急事故处理预案等相关制度,为项目的安全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

  综上,本项目的实施具备政策、人员、技术支持,且项目预期收益良好,具有可行性。

  本项目实施主体为公司自身,实施地点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北雀路 117号柳钢厂区。

  项目经济评价计算时,假设投产当年达产,经济测算生产期按 20 年计算。项目投资财务内部收益率(税后)为 21.5%,投资回收期为 5.9 年。项目经济效益前景良好,具备财务可行性。

  在“双碳”目标加速推进及全球产业链重构的背景下,钢铁行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向绿色低碳、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的深刻转型。2025 年,国家政策持续加码,市场供需格局深度调整,推动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当前,国家高度关注钢铁行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密集出台政策以加速行业绿色化、智能化转型。2025 年 1 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钢铁行业规范条件(2025 年版)》,明确要求 2026 年底前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并将产能合规性与环保、能效指标挂钩,对未达标企业实施产能置换限制和阶梯电价政策。

  2024 年 5 月 29 日,国务院在《2024-2025 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针对钢铁行业发展提出加强钢铁产能产量调控、深入调整钢铁产品结构、加快钢铁行业节能降碳改造等要求。方案要求严格落实钢铁产能置换,严禁以机械加工、铸造、铁合金等名义新增钢铁产能;大力发展高性能特种钢等高端钢铁产品,严控低附加值基础原材料产品出口;

  加快钢铁行业节能降碳改造,推进高炉炉顶煤气、焦炉煤气余热、低品位余热综合利用,推广铁水一罐到底、铸坯热装热送等工序衔接技术。方案要求到 2025 年底,钢铁行业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占比达到 30%,能效基准水平以下产能完成技术改造或淘汰退出,全国 80%以上钢铁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

  与 2023 年相比,吨钢综合能耗降低 2%左右,余热余压余能自发电率提高3 个百分点以上。2024-2025年,钢铁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形成节能量约 200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约 5300 万吨。

  行业层面,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钢协)于 2025 年 7 月提出“反内卷”政策导向,强调通过产能调控、兼并重组和技术创新优化供需平衡,推动行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转型。

  上述政策体系形成“节能减碳提质”的长效机制,为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在“中国制造 2025”和“双碳”战略的双重驱动下,钢铁行业正加速向智能制造与绿色化转型。2024 年 1 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原材料工业数字化转型工作方案(2024-2026 年)》,要求 2026 年底前实现钢铁行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 80%以上,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达到 55%,重点推广“数字孪生工厂”“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技术。

  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已从单一成本控制转向“智能制造+绿色低碳”双轮驱动。通过数智化升级(如 MES 平台、智能仿真系统)、工艺优化(如 APS 智能排产)及供应链协同,企业可快速响应订单需求、提升产品质量,并抢占高端市场份额。

  公司一轧厂 2800mm 中板生产线mm 劳特式三辊轧机生产线升级改造而来,现年产约 160 万吨,主要以生产结构用钢、工程机械用钢等普通等级产品为主。

  目前 2800mm 产线部分装备落后,当前产线除鳞能力不足、产品存在氧化压入或水波纹缺陷;同时现有产线的推钢式加热炉存在炉筋管黑印和表面易划伤问题,导致无法满足部分客户对于产品质量的要求,在目前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本项目实施后,预期能够解决当前产线生产缺陷,提升产品质量。同时,改造完成后,公司具备对标行业内头部公司 2800mm 产线品种钢率的能力,有利于提高产品附加值,符合公司“高端化”发展方向,并进一步扩大公司在品种钢市场的份额。

  随着 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行业正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加速转型。本项目将进一步引入智能化、信息化系统,在智能工厂设计的基础上,应用智能化技术与传统的自动化系统、信息化系统相融合,实现智能化的生产过程和生产运营。

  本项目将根据工艺生产需求,对加热区、轧钢区、精整二线、水处理进行操作集中,同时设置环境友好、功能全面的集控中心,在集控中心内设置集控大屏和集控台,实现全线集中监控、岗位优化、产线内各工艺段高效协同。

  此举将逐步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加速市场响应、增强公司产品的交付保障能力,为业务可持续扩张与公司决策提供数字化支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